传统的“苗年”及其独具的民族特征
时间:2013-12-30 来源: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:cy
苗年在苗语中称“能酿”,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过“苗年”的日子有经协商按顺序进行的习惯。时间在农历的十月、十一月期间,这种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“苗年”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。
苗年是清水江、都柳江流域苗族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。自古以来,这一地区的苗族就使用着与汉族 “农历”不同的历法——苗历。苗历的岁首即为苗年。“苗年”对于苗家是庆祝丰收的日子,是一年里劳作的结束与欢乐的开始。到了苗年,芦笙和鼓就可以搬出来尽情欢跳。从这天开始,苗族群众便开始了一寨又一寨的芦笙盛会和一个又一个的喜庆节日,走村串寨,你迎我往,一直欢乐到春天二月里的“翻鼓节”。
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,主要有祭祀祖先、吹芦笙踩堂、走寨结同年等。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,男吹女踩,男女都参加。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,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,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,戴着银首饰、银花冠翩翩起舞,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。
苗年的民族特征
1、民族性特色:苗族三大方言区都有在丰收后的卯日或辰日、亥日、丑日过苗年的习俗,只不过由于汉文化的影响,在各方言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冲击而弱化、矮化的现象。但在丹寨、雷山等地的许多苗寨中,“苗年”仍旧是他们最为隆重的节日。
2、过节时间上的独特之处:与汉族的“春节”不同,苗族过“苗年”是在同一周期而非同一日,这与世界各民族中也是独一无二的。即使在同一地域的同一支系中,“苗年”也并不是在同一天过,而是按照寨老协商,各苗寨按顺序择吉日“过年”。这样的方式是苗族人“鼓社”“议榔”的遗风,一方面体现了苗族人长幼有序、尊崇祖先的性格,另一方面也使各寨的“苗年”更为热闹,更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。
3、过节形式上也独具特色:《苗年序歌》中唱道:“逢虎把猪杀,逢兔打粑粑,烤酒磨豆腐,杀鸡又杀鸭;半夜响爆竹,黎明前烧香,请阿莴下凡…….”除夕日天未亮,鞭炮声便此起彼伏,开始烹制“年饭”。天一亮,酒宴即开,从早到晚,寨中各户互为宾主,往来吃喝,互相庆贺,三五碗酒后又至别户,直至深夜,即为“串寨酒”。次日聚于空地上吹笙、跳鼓、斗牛,附近寨子的人也赶来共度佳节,如此数天,又至下一个过苗年的苗寨,使一个苗族居住区域内几乎“夜夜笙歌”。
4、保持原生态民族文化特征:无论是汉文化的“春节”还是西历“元旦”,已与原生态农耕民族先民“庆祝丰收”本意相去甚远。而“苗年”在夏历九、十、十一月过节及各种仪式、活动等都与庆祝丰收息息相关。
总之,苗年作为苗族最具特征的一个传统节日可谓热闹非凡。当然,除上述活动外,苗族人民一般还会举行斗牛、斗马、斗鸟、射击、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活动。其中以斗牛、斗马最有吸引力,常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往观看。
推荐阅读